💙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幣圈10大富豪發家史:從第一桶金到財富神話
幣圈富豪發家史:10位大佬的第一桶金從哪來?
每當加密市場行情波動,總會有人感嘆他人如何輕易實現財富自由。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幣圈最富有的10位大佬是如何發家的?他們的第一桶金從何而來?有什麼獨特的致富之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大佬們的發家歷程,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
幣圈知名富豪一覽
注:以下爲公開財富的估算值,實際資產價值可能會隨市場波動而變化。
接下來,我們逐一回顧這些幣圈富豪的發家史,以及他們各自如何積累第一桶金。
1. 中本聰
中本聰作爲比特幣的創造者,無疑是幣圈的首富。他於2008年發表比特幣白皮書,2009年正式推出比特幣網路,被譽爲"加密貨幣之父"。盡管其真實身分至今成謎,但他通過早期挖礦獲得的約110萬枚比特幣,構成了他的第一桶金。這些比特幣幾乎從未被移動或出售,但隨着比特幣價格飆升,如今已價值約1250億美元。
中本聰的財富隨着比特幣的成功而水漲船高。然而,自2010年後,中本聰就銷聲匿跡了,甚至有人推測他可能已經遺失私鑰或不在人世。無論真相如何,中本聰憑藉先發優勢創造的財富神話,無疑是幣圈的巔峯。
2. 趙長鵬
作爲某交易平台的創始人,趙長鵬的經歷堪稱幣圈創業典範。早年他是一名程序員,曾參與創建過某交易所,但不久後離開。他的第一桶金可追溯至2014年,當時他賣掉上海的房子,換成了約1500枚比特幣(當時每枚僅600美元左右)。比特幣隨後幾年暴漲,爲他帶來可觀的資產增值,也爲日後的創業奠定了資金基礎。
2017年,他抓住幣圈牛市機遇創立了自己的交易平台。憑藉高效的撮合系統、優質的用戶體驗,以及發行平台幣作爲生態核心,該平台僅用幾個月就成爲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之一。平台的盈利模式簡單直接:交易手續費加上平台幣升值。交易所相當於收取"過路費",行情越火爆、交易量越大,收益就越豐厚。趙長鵬借助平台業務的騰飛,個人財富也呈指數級增長,一度躋身華人首富行列。可以說,創建交易平台讓他站上了造富快車道,而他當初全力押注比特幣的決心,則是他發家路上的關鍵一步。
3. Giancarlo Devasini
Giancarlo Devasini創辦的公司發行了市場主流穩定幣USDT。他最初是整形醫生,後來轉行經營電子產品。Devasini進入加密領域的第一桶金源自2012年投資某交易所,進而在2014年與人聯合創立穩定幣項目。當時穩定幣市場還是一片藍海,Devasini敏銳地抓住這個機會,將USDT打造成幣圈的美元替代品,如今USDT已成爲各大交易所通用的主要穩定幣。由此帶來的估值飆升,讓他的財富在近年實現爆發式增長。簡而言之,他找準市場空白,然後全力以赴。
4. Brian Armstrong
美國某大型交易所的創始人Brian Armstrong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作爲軟件工程師,他2010年左右在Airbnb工作時初次接觸比特幣,敏銳地發現當時購買比特幣的流程過於繁瑣。2012年他毅然辭職創辦交易所,很快獲得了Y Combinator的種子投資,緊接着又吸引了包括紐交所在內的風投注資,爲他的創業初期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他的第一桶金來自於創業融資。
該交易所從一開始就堅持合規路線,雖然進展較慢,但更爲穩健。不僅在美國取得了合法牌照,更於2021年成功登入納斯達克,市值一度突破千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該交易所後來還與老牌投行合作,打通了傳統銀行的資金通道,讓銀行客戶可以直接用信用卡購買加密貨幣。這一系列合規化操作,不僅讓Armstrong賺得盆滿鉢滿,也使他成爲傳統金融和加密世界的重要橋梁人物。
5. Chris Larsen
Chris Larsen在進入區塊鏈領域前就是金融界創業家,早在1990年代就創立了線上貸款公司E-Loan。此後還參與創辦了P2P借貸平台Prosper,在傳統金融圈頗有建樹。正因如此,他對支付領域的痛點了如指掌。
2012年,Larsen與團隊聯合創辦公司,推出了跨境支付協議和加密貨幣,試圖用區塊鏈技術革新跨境支付。他在加密行業的第一桶金可以說來自創業及早期持有的代幣。該公司在2014-2016年間獲得多輪融資,Larsen作爲聯合創始人自然持有可觀的代幣和公司股權。2017年代幣價格飆漲了數百倍,讓Larsen的個人財富一度衝上加密富豪榜前列。盡管此後代幣價格回落,但憑藉大比例持倉,Larsen仍穩居幣圈頂級富豪行列。
6. Paolo Ardoino
某穩定幣公司現任CEO Paolo Ardoino也是技術大牛。2014年,精通計算機編程的他加入某交易所,憑藉扎實的技術功底,Paolo很快解決了該交易所早期的一系列系統難題,展現出超強的架構能力。這也引起了某穩定幣公司創始人的關注,不久後Paolo就被邀請兼任首席技術官(CTO)。Paolo的第一桶金可以說來自於他在公司獲得的股權激勵,加入時該穩定幣發行量只有幾千萬美元,但他幫助將其迅速擴展到十幾個主流公鏈上,大幅提升了日交易量和應用場景。
可以說,他用技術實力換來了豐厚的回報,當公司借助利息收入獲得巨額利潤時,Paolo作爲股東也從中分得紅利。技術入股,再加上穩定幣業務的騰飛,成就了他的財富神話。
7. 孫宇晨
孫宇晨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19歲時他就成爲某加密項目在大中華區的早期代表,後來自創社交App也獲得了投資。但讓孫宇晨真正賺到第一桶金的,是2017年他發起的某公鏈項目。在ICO熱潮中,孫宇晨通過發行代幣募集了數千萬美元資金,爲自己積累了巨大的原始資本。隨後趕上加密市場暴漲,代幣價格一度飆升百倍,讓孫宇晨手中持有的籌碼瞬間價值暴增。他本人也憑藉創始人身分持有大量初始代幣,在那波牛市中實現財富飛躍。
此後,孫宇晨開始各種大膽營銷和資本運作:砸下456萬美元拍下某知名投資者午餐,一舉成名;陸續收購了交易所、入股其他平台等,打造自己的加密版圖。孫宇晨的風格簡單粗暴,一手抓技術籌碼,一手抓市場眼球。盡管外界對他評價褒貶不一,但他確實抓住了時代給予年輕人的機會,把自己送進了幣圈富豪榜。
8. Michael Saylor
Michael Saylor的故事與其他人有些不同。這位商業智能軟件公司的創始人,本來是傳統科技富豪。然而在2020年,已經五十多歲的他卻突然以狂熱姿態全力押注比特幣。Saylor當時注意到比特幣的潛力和美元潛在的通脹風險,於是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將公司的大部分現金儲備轉換爲比特幣。這相當於把一家公司幾十億美元的"家底"押在了比特幣上,很多人當時認爲他瘋了,畢竟這是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可Saylor用事實證明了他的判斷,公司自2020年8月開始持續購入比特幣,截至2025年已經累計持有超過60萬枚BTC,成爲全球持幣最多的上市公司之一。這一系列激進操作爲他在加密領域贏得了豐厚回報,隨着比特幣價格後來突破10萬美元,他帳面浮盈超百億美元,公司股價也翻了數倍。如今,該公司幹脆把比特幣列爲主要儲備資產,Saylor則成了幣圈"激進多頭"的精神領袖。
9. Stuart Hoegner
Stuart Hoegner在幣圈是個相當低調的人物,但論財富他絕對算得上隱形富豪。作爲一名律師,Hoegner很早就對數字貨幣法律合規感興趣。2014年,加密貨幣還遠未走入大衆視野,他就加入了某交易所和穩定幣團隊,當時行業監管一片灰色地帶,能不能生存都是未知數。Hoegner 扛住了巨大的壓力,一步步爲穩定幣建立起法律和合規框架,比如推動了儲備金定期審計和透明度披露策略,大幅提升了市場信任度。他的第一桶金來自作爲創始團隊成員所持有的公司股權。與其他高調張揚的大佬不同,Hoegner幾乎從不接受採訪,也極少公開露面,他就是幣圈裏典型的那種悶聲發大財型人才。
10. Cameron & Tyler Winklevoss
Cameron和Tyler這對雙胞胎兄弟,當年因爲與某社交網站創始人爭奪創始權,打官司和解拿到了約6500萬美元賠償金,這筆錢也成了他們涉足幣圈的起點。兄弟倆的第一桶金就是拿官司賺來的錢在2013年低價大舉買入比特幣,這樣的先見之明讓他們成爲最早的大額比特幣持有者之一。
兄弟二人雖然後來創建的交易所發展得中規中矩,但這並不影響他們早期投資比特幣所帶來的豐厚回報。截至目前,據說兩人仍持有約7萬枚比特幣。有了當年的第一桶金鋪路,再加上對比特幣的長期信仰持有,Winklevoss兄弟實現了財富持續增值。
暴富路徑總結:三大造富模式顛覆傳統邏輯
縱觀這些幣圈大佬們的發家史,我們可以總結出三類主要的"暴富路徑",這些路徑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傳統的造富邏輯:
第一類是"開交易所當老大",某些大佬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交易所賺錢的核心在於"收手續費 + 做生態",只要有用戶在平台交易,就能源源不斷獲得抽成。另一位交易所大佬則選擇了合規上市路線,踏踏實實拿執照,登入納斯達克。如今交易所行業頭部效應明顯,躺賺手續費的同時,還能通過平台幣生態進一步放大收益。這條路徑的魅力在於,只要站在行業資金流動的入口處,財富便會源源不斷地流向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