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加密的末法時代## 一、合規的轉折點加密貨幣從小衆走向主流的過程中,去中心化區塊鏈爲世界提供了一片監管的荒原。雖然中本聰最初設想的點對點電子支付系統未能完全實現,但它開啓了一個全新的平行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傳統的法律、政府和社會約束難以觸及分布在無數節點上的互聯網。監管的缺失成爲推動這個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從最初的ICO到後來的各種變體、DeFi的興起,再到現在所謂的超級應用穩定幣,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正是剝離了傳統金融的繁瑣限制,才造就了加密行業的今天。然而,隨着行業的發展,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或許從比特幣ETF獲批的那一刻起,又或者是從某些政治事件開始,原生加密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行業開始尋求合規,試圖滿足傳統金融的需求。穩定幣、實物資產代幣化、支付等領域成爲發展主流。除此之外,純粹的資產發行——一張圖片、一個故事、一串合約地址——成爲日常討論的主要話題。這種轉變的根源在於,目前區塊鏈技術尚缺乏有效手段來約束地址背後實體的不當行爲。我們只能保證節點的誠實性和DeFi的去中介化,但無法阻止這個"黑暗森林"中可能發生的各種事件。許多曾經火熱的概念逐漸冷卻,這似乎是一種必然。NFT、GameFi、SocialFi等領域都高度依賴於項目背後的實體。區塊鏈雖然具備出色的籌資能力,但如何確保項目方合理使用這些資金並將構想變爲現實,仍是一個難題。非金融化的願景並非僅靠基礎設施性能的提升就能實現。在中心化服務器上都難以完成的任務,更不用說在鏈上了。我們無法對項目方實施"工作量證明"。如今向合規低頭或許是未來非金融化的開端,這雖然令人感到諷刺,卻又似乎無可避免。加密貨幣正在成爲傳統金融的一個子集,這個分布式帳本的話語權開始被上層掌控。自下而上的創新越來越少,機會也在被壓縮。我們可能正在迎來一個鏈上霸權的時代。## 二、穩定幣的演變鏈上霸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穩定幣的發展,二是傳統互聯網模式的重演。在穩定幣領域,目前主要分爲法幣支持的穩定幣和算法穩定幣。近期一項重要的立法進展可能會對這一領域產生深遠影響。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1. 明確定義"支付穩定幣",要求其必須由美元或高流動性資產完全支持。2. 只有獲得許可的發行人才能合法發行穩定幣。3. 發行人需持有與穩定幣等值的儲備資產,並定期公開儲備情況。4. 建立明確的監管框架,將穩定幣納入銀行類監管而非證券監管。5. 通過清晰的法律框架促進穩定幣行業發展,同時維護美元在數字經濟中的主導地位。6. 限制大型科技公司未經許可發行穩定幣,防止市場壟斷。這一法案的通過意味着鏈上交易媒介正式被納入監管體系。這不僅延續了美元的主導地位,也賦予了監管機構對鏈上活動的更大控制權。另一方面,算法穩定幣也在不斷發展。一些項目提出了新的構想,試圖在牛市中提供高收益率的同時保持穩定性。然而,隨着各方紛紛進入這一領域,包括傳統對沖基金、做市商和交易所,一些項目似乎已經偏離了最初的理念。技術創新和去中心化程度在這場競爭中變得不那麼重要,APY和便利性成爲了主導因素。雖然相比於一些投機性更強的項目,算法穩定幣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當這種類似於中心化交易所理財產品的包裝成爲本輪唯一的創新時,也反映出行業發展路徑可能出現了偏差。## 三、資產發行的演變公鏈仍然是最大的資產發行平台,從最初的ICO開始,經歷了多次變革。然而,現在的發展趨勢似乎正在向傳統互聯網模式靠攏。一些新興平台的盈利模式已經與Web2非常接近,對社區的回饋幾乎爲零。Launchpad成爲了原生加密用戶尋求暴富的新樂土,但這個領域也存在問題。用戶不僅需要向平台繳費,還要經歷激烈的競爭。資產發行開始變得復雜,甚至出現了完全離鏈發展的項目。從AI框架到名人代幣,各種新概念層出不窮。然而,當市場遇冷,敘事無法有效接棒時,一些項目開始採用更加激進的模式。這種趨勢引發了對行業未來的擔憂。雖然上一個週期中誕生了DeFi這樣的創新,但目前的投機行爲是否能催生出類似的突破還有待觀察。## 四、注意力經濟的興起項目的成功increasingly依賴於注意力的獲取。一些項目採用積分制或直接投入資金來吸引KOL。這種類似於電商和短視頻平台的營銷手法在圈內廣泛應用,相比於傳統的技術宣講似乎更加直接有效。注意力經濟的興起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有項目嘗試將注意力量化,利用AI技術評估信息的"價值"。然而,這種模式是否能真正捕捉長期價值仍有待商榷。代幣正在成爲一種"快銷品",而項目的成功越來越依賴於營銷策略而非技術創新。這種趨勢引發了對行業未來的思考。雖然項目努力營銷本身無可厚非,但當整個生態系統都傾向於短期利益時,可能會影響到長期的創新和發展。## 結語穩定幣和區塊鏈支付的發展似乎已成定局。但對於加密貨幣的原住民來說,可能更需要的是鏈上原生的解決方案、非金融化應用以及下一波創新浪潮。我們期待的是一個不僅僅依賴於流量變現的Web3世界。雖然時間似乎在驗證一些早期比特幣支持者的預言,但我們仍然希望未來能夠帶來更多驚喜和突破。
加密貨幣監管趨嚴 原生加密進入新時代
原生加密的末法時代
一、合規的轉折點
加密貨幣從小衆走向主流的過程中,去中心化區塊鏈爲世界提供了一片監管的荒原。雖然中本聰最初設想的點對點電子支付系統未能完全實現,但它開啓了一個全新的平行世界。在這個世界裏,傳統的法律、政府和社會約束難以觸及分布在無數節點上的互聯網。
監管的缺失成爲推動這個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從最初的ICO到後來的各種變體、DeFi的興起,再到現在所謂的超級應用穩定幣,都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正是剝離了傳統金融的繁瑣限制,才造就了加密行業的今天。
然而,隨着行業的發展,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或許從比特幣ETF獲批的那一刻起,又或者是從某些政治事件開始,原生加密似乎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行業開始尋求合規,試圖滿足傳統金融的需求。穩定幣、實物資產代幣化、支付等領域成爲發展主流。除此之外,純粹的資產發行——一張圖片、一個故事、一串合約地址——成爲日常討論的主要話題。
這種轉變的根源在於,目前區塊鏈技術尚缺乏有效手段來約束地址背後實體的不當行爲。我們只能保證節點的誠實性和DeFi的去中介化,但無法阻止這個"黑暗森林"中可能發生的各種事件。許多曾經火熱的概念逐漸冷卻,這似乎是一種必然。NFT、GameFi、SocialFi等領域都高度依賴於項目背後的實體。區塊鏈雖然具備出色的籌資能力,但如何確保項目方合理使用這些資金並將構想變爲現實,仍是一個難題。
非金融化的願景並非僅靠基礎設施性能的提升就能實現。在中心化服務器上都難以完成的任務,更不用說在鏈上了。我們無法對項目方實施"工作量證明"。如今向合規低頭或許是未來非金融化的開端,這雖然令人感到諷刺,卻又似乎無可避免。
加密貨幣正在成爲傳統金融的一個子集,這個分布式帳本的話語權開始被上層掌控。自下而上的創新越來越少,機會也在被壓縮。我們可能正在迎來一個鏈上霸權的時代。
二、穩定幣的演變
鏈上霸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穩定幣的發展,二是傳統互聯網模式的重演。
在穩定幣領域,目前主要分爲法幣支持的穩定幣和算法穩定幣。近期一項重要的立法進展可能會對這一領域產生深遠影響。該法案的主要內容包括:
這一法案的通過意味着鏈上交易媒介正式被納入監管體系。這不僅延續了美元的主導地位,也賦予了監管機構對鏈上活動的更大控制權。
另一方面,算法穩定幣也在不斷發展。一些項目提出了新的構想,試圖在牛市中提供高收益率的同時保持穩定性。然而,隨着各方紛紛進入這一領域,包括傳統對沖基金、做市商和交易所,一些項目似乎已經偏離了最初的理念。技術創新和去中心化程度在這場競爭中變得不那麼重要,APY和便利性成爲了主導因素。
雖然相比於一些投機性更強的項目,算法穩定幣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當這種類似於中心化交易所理財產品的包裝成爲本輪唯一的創新時,也反映出行業發展路徑可能出現了偏差。
三、資產發行的演變
公鏈仍然是最大的資產發行平台,從最初的ICO開始,經歷了多次變革。然而,現在的發展趨勢似乎正在向傳統互聯網模式靠攏。一些新興平台的盈利模式已經與Web2非常接近,對社區的回饋幾乎爲零。
Launchpad成爲了原生加密用戶尋求暴富的新樂土,但這個領域也存在問題。用戶不僅需要向平台繳費,還要經歷激烈的競爭。資產發行開始變得復雜,甚至出現了完全離鏈發展的項目。
從AI框架到名人代幣,各種新概念層出不窮。然而,當市場遇冷,敘事無法有效接棒時,一些項目開始採用更加激進的模式。這種趨勢引發了對行業未來的擔憂。雖然上一個週期中誕生了DeFi這樣的創新,但目前的投機行爲是否能催生出類似的突破還有待觀察。
四、注意力經濟的興起
項目的成功increasingly依賴於注意力的獲取。一些項目採用積分制或直接投入資金來吸引KOL。這種類似於電商和短視頻平台的營銷手法在圈內廣泛應用,相比於傳統的技術宣講似乎更加直接有效。
注意力經濟的興起帶來了新的商業模式。有項目嘗試將注意力量化,利用AI技術評估信息的"價值"。然而,這種模式是否能真正捕捉長期價值仍有待商榷。代幣正在成爲一種"快銷品",而項目的成功越來越依賴於營銷策略而非技術創新。
這種趨勢引發了對行業未來的思考。雖然項目努力營銷本身無可厚非,但當整個生態系統都傾向於短期利益時,可能會影響到長期的創新和發展。
結語
穩定幣和區塊鏈支付的發展似乎已成定局。但對於加密貨幣的原住民來說,可能更需要的是鏈上原生的解決方案、非金融化應用以及下一波創新浪潮。我們期待的是一個不僅僅依賴於流量變現的Web3世界。
雖然時間似乎在驗證一些早期比特幣支持者的預言,但我們仍然希望未來能夠帶來更多驚喜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