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的困境與比特幣的啓示近期,質疑以太坊的聲音不斷。比特幣屢創新高,而以太坊距離2021年的峯值仍有較大差距。盡管最近以太坊價格有所回升,但仍落後於比特幣的表現。那麼,以太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爲何在這輪週期中難以跟上比特幣的步伐?以太坊是否已經走向衰落?加密貨幣行業的下一輪創新還會發生在以太坊生態嗎?讓我們回歸加密貨幣行業的原點——比特幣,重新審視以太坊和整個行業,探討加密貨幣行業重新煥發活力的可能路徑。## 一、擺脫以太坊思維定式首先,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以太坊的價值和開創性意義。智能合約的確爲加密貨幣行業開闢了新天地。在以太坊誕生之前,大多數項目都只是對比特幣的簡單模仿,如區塊更大、速度更快或隱私性更好的比特幣變種。"山寨幣"這一概念基本概括了以太坊誕生前的所有加密貨幣項目。而以太坊誕生後,整個行業又進入了模仿以太坊的浪潮。2015年至今,誕生了無數所謂的公鏈,如區塊更大、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以太坊變種(包括二層網路)。各個公鏈的生態也基本照搬以太坊模式,無非是DeFi、GameFi、二層網路、模塊化等概念的重復。如今,散戶已經對各種噱頭和概念麻木,轉而追逐最簡單粗暴的迷因幣,盡管大家都知道它難以長久,但至少還能博一把。整個行業缺乏創新,缺乏活力,共識渙散,僵屍項目橫行,彌漫着看不到希望的頹廢氣息。加密貨幣行業還有未來嗎?然而,當我們回頭看看比特幣,卻發現它依然一騎絕塵、屢創新高,似乎完全不受這些影響!我們不禁要思考,是不是整個行業陷入"以太坊思維定式"太久了,以至於我們都忽視了比特幣的存在?畢竟,以太坊正是受比特幣啓發,源於比特幣社區。以太坊只是對比特幣的一種解讀方式,但整個行業卻將以太坊模式視爲全部。如果要找到以太坊的問題所在,如果要重新尋找新的範式創新機會,那就必須回歸比特幣,重新理解比特幣,重新從比特幣中汲取創新靈感,就像以太坊誕生之初那樣!讓我們暫時擺脫以太坊思維定式,回到比特幣去思考!## 二、機械共識與社會共識解讀比特幣的角度有很多,但討論公鏈時,共識機制是無法回避的話題。所謂公鏈,就是由一羣參與共識的人共同擁有的區塊鏈。公鏈必須依靠共識來運轉,沒有共識就沒有公鏈。因此,談論公鏈如果不談共識就是空談。公鏈的共識分爲機械共識和社會共識。公鏈的本質是依靠一套機械共識來不斷凝聚社會共識的去中心化系統。機械共識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公平參與的共識機制,如工作量證明機制,參與方式是算力,算力越強,機械共識就越強。社會共識則體現在公鏈的生態、影響力,包括鏈上應用、用戶等數據,最終反映在代幣價格上。機械共識的參與者是公鏈的首要投入者、受益者和建設者。公鏈的啓動和運行完全依賴機械共識的參與者。他們投入大量成本(如算力和能源)參與公鏈,因此最有動力推動公鏈生態發展。爲了獲取更大的社會共識,機械共識參與者會持續推動公鏈生態發展。而公鏈生態吸引來的應用開發者大多是流動的,他們與公鏈的利益綁定並不如機械共識參與者那麼深(除非他們自己也成爲機械共識參與者)。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比特幣生態的早期推動者基本來自礦工羣體,而以太坊上的許多頭部應用選擇另立門戶。所以,當一個公鏈的代幣價格開始疲軟時,表明其社會共識在減弱,而更深層的原因是機械共識在減弱,或者說參與機械共識的人在離散。讓我們從"共識"角度來對比比特幣和以太坊。## 三、回歸比特幣共識,反思以太坊和行業比特幣的機械共識是一個動態競賽模式,而以太坊的機械共識是一個靜態固定收益模式。比特幣的礦工要想獲得出塊權,每個節點必須在同一時間段投入相同的算力和能源去競爭,但最終網路只會選出一個節點出塊,其他所有"陪跑節點"的投入作爲巨大的冗餘成本附着在比特幣的價值中。通俗地說,比特幣網路鑄造每一枚比特幣的實際投入成本遠遠大於單一出塊節點的支出,它是以消耗所有"陪跑節點"成本爲代價的鑄造方式。因此,比特幣礦工爲了收回已投入的巨額冗餘成本會不斷參與算力競賽,直到搶到出塊權,這是比特幣網路共識持續壯大的原因。所以,比特幣網路的實際共識成本遠遠大於目前比特幣總市值。這個差距有多大?以比特幣歷史平均10000個挖礦節點計算,理論上可達1萬倍。目前全網活躍礦池約20個,加上單獨Solo的礦工,預估總共50個,如果將礦池視爲一個總節點,這個成本差距大約有50倍。這就是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動態算力競賽模式爲比特幣帶來的共識安全性,使得比特幣的共識安全強度幾乎無法估量。而以太坊的權益證明機制是一個靜態固定收益模式,投入多少ETH就可以獲得多少ETH收益,基本是一個靜態的固定收益,目前穩定在5%左右。因此,ETH共識的參與者不需要競爭,不需要額外支出冗餘成本,只需要計算收益,就可以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參與利益分配。這也是以太坊早期宣傳的權益證明機制不會產生能源消耗的"優點"。但這個"優點"也成爲了以太坊網路共識的弱點。由於缺乏冗餘成本投入,以太坊的共識成本實際降低了,因此以太坊網路的共識價值也隨之降低。所以,當對比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和以太坊的權益證明機制時,我們會發現,比特幣的網路共識成本幾乎是不可估量的,隨着不斷增加的算力和能源投入,其共識是無上限的。而以太坊的共識是有上限的,是可計算的,ETH的質押率就是以太坊的共識上限。因此,在機械共識層面,比特幣的機械共識相較於以太坊更爲強大,這進一步影響了社會共識的差異,最終直接反映在代幣價格上。從物理學(熱力學)角度看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我們會發現,它驅動着比特幣成爲一個更接近生命體的熵減系統,這是比特幣網路持續充滿生命力和活力的物理學原理。在熱力學角度,宇宙中所有事物都趨向熵增,即從有序走向無序,從秩序走向混亂,最終走向寂滅。但是,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生命。生命以負熵爲食——薛定諤。所謂負熵是一種可以幫助內部系統從無序轉向有序的外部能量。生命通過消化負熵,將無序轉換爲有序,在局部時空中創造了熵減。但是,熵減現象只存在於局部時空,而且,生命每形成一分熵減,就會向外部宇宙排放兩分熵增,兩者相加,對於宇宙來說仍然是熵增。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就是讓網路內一羣混亂無序的拜佔庭節點,通過不斷消化算力和能源進行運算求解,最終,運算最快的節點獲得出塊權,節點間迅速驗證並達成共識,最終,一個無序混亂的網路達成了一致性,形成了秩序,也就是創造了一個熵減系統,一個生命體。因此,在比特幣這個生命體中,礦工從外部輸入的算力和能源是"負熵",可以幫助比特幣網路內混亂無序的節點達成共識和一致,從而創造了熵減系統。工作量證明機制就是比特幣這個生命體的消化系統,礦工提供"負熵",最終成就了比特幣這個生命體。這是比特幣可以持續壯大成長的物理學原理。反觀以太坊:以太坊創立之初也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並持續運行了七年多,這七年也是以太坊突飛猛進的七年。直到2022年9月,以太坊正式從工作量證明機制轉向權益證明機制,一切悄然發生了變化。切除工作量證明機制,讓以太坊失去了外部算力和能源的輸入,也就喪失了持續吸收"負熵"的能力,就像一個切除了消化系統又未能找到替代方案的生命體,雖然短時間內實現了瘦身,但由於缺乏持續的進食能力,逐漸走向衰亡幾乎是必然的。有人說,以太坊價格疲軟是因爲生態缺乏創新,鏈上應用和用戶沒有持續增長所導致的。那麼,造成這些情況的更深層原因是什麼?正如前面所說,機械共識直接影響社會共識。生態、應用、用戶、代幣價格這些都是社會共識的表現,社會共識減弱的本質是因爲機械共識減弱了。以太坊的機械共識爲何減弱了?權益證明機制是靜態固定收益模式,缺乏算力和能源競爭,無法形成冗餘成本,進而機械共識削弱了;權益證明機制缺乏吸收"負熵"的能力,無法通過輸入算力和能源來抵消系統內部的熵增趨勢;權益證明的質押機制也直接導致了富者恆富、階級固化,當階級固化,形成的就是社區缺乏創新和活力,最終這些能力外溢,成就了其他競品。這一系列表現就是以太坊生態、應用、用戶、代幣價格等社會共識指標的疲軟。即使可以通過強行拉升代幣價格去提高社會共識,但物理學原理是不可違背的。以太坊確實呈現衰落趨勢,這輪週期步步落後於比特幣,就是最真實的結果。而下一輪週期也必將拉開更大的距離。以太坊尚且如此,其他模仿以太坊的公鏈,必然也難逃頹勢。加密貨幣行業走到如今的地步,可謂是成也以太坊,敗也以太坊。這或許是任何一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的。但是,機遇往往也在此刻出現。加密貨幣行業更大的機遇肯定不在現有的以太坊模式裏,一定需要擺脫"以太坊思維定式",重新回歸這個行業最早的上下文,回到這個行業最早的原點,從那裏尋找答案。## 四、重回比特幣共識,挖掘比特幣無盡寶藏回歸比特幣再創新,這是一個行業問題,也是一個長期的事業,或許在短時間內我們很難突破。但是,當我們開始破除以太坊迷信,開始回歸比特幣重新思考時,除了發現"共識"這些背後細節之外,還可能發現更多從未注意到的隱藏細節。這些細節讓我們對基於比特幣進行再次範式創新充滿了希望。比如,直觀上大家會認爲,在處理交易方面,以太坊會比比特幣更高效。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比特幣的UTXO模型在處理交易時,可以實現並發處理交易和獨立狀態變更,而且不需要一個統一的世界狀態樹來更新狀態。甚至說,比特幣壓根就沒有
以太坊困境與比特幣啓示:重回原點重塑加密貨幣行業
以太坊的困境與比特幣的啓示
近期,質疑以太坊的聲音不斷。比特幣屢創新高,而以太坊距離2021年的峯值仍有較大差距。盡管最近以太坊價格有所回升,但仍落後於比特幣的表現。
那麼,以太坊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爲何在這輪週期中難以跟上比特幣的步伐?以太坊是否已經走向衰落?加密貨幣行業的下一輪創新還會發生在以太坊生態嗎?
讓我們回歸加密貨幣行業的原點——比特幣,重新審視以太坊和整個行業,探討加密貨幣行業重新煥發活力的可能路徑。
一、擺脫以太坊思維定式
首先,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以太坊的價值和開創性意義。智能合約的確爲加密貨幣行業開闢了新天地。在以太坊誕生之前,大多數項目都只是對比特幣的簡單模仿,如區塊更大、速度更快或隱私性更好的比特幣變種。"山寨幣"這一概念基本概括了以太坊誕生前的所有加密貨幣項目。
而以太坊誕生後,整個行業又進入了模仿以太坊的浪潮。2015年至今,誕生了無數所謂的公鏈,如區塊更大、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以太坊變種(包括二層網路)。各個公鏈的生態也基本照搬以太坊模式,無非是DeFi、GameFi、二層網路、模塊化等概念的重復。
如今,散戶已經對各種噱頭和概念麻木,轉而追逐最簡單粗暴的迷因幣,盡管大家都知道它難以長久,但至少還能博一把。
整個行業缺乏創新,缺乏活力,共識渙散,僵屍項目橫行,彌漫着看不到希望的頹廢氣息。
加密貨幣行業還有未來嗎?
然而,當我們回頭看看比特幣,卻發現它依然一騎絕塵、屢創新高,似乎完全不受這些影響!
我們不禁要思考,是不是整個行業陷入"以太坊思維定式"太久了,以至於我們都忽視了比特幣的存在?
畢竟,以太坊正是受比特幣啓發,源於比特幣社區。以太坊只是對比特幣的一種解讀方式,但整個行業卻將以太坊模式視爲全部。
如果要找到以太坊的問題所在,如果要重新尋找新的範式創新機會,那就必須回歸比特幣,重新理解比特幣,重新從比特幣中汲取創新靈感,就像以太坊誕生之初那樣!
讓我們暫時擺脫以太坊思維定式,回到比特幣去思考!
二、機械共識與社會共識
解讀比特幣的角度有很多,但討論公鏈時,共識機制是無法回避的話題。
所謂公鏈,就是由一羣參與共識的人共同擁有的區塊鏈。公鏈必須依靠共識來運轉,沒有共識就沒有公鏈。因此,談論公鏈如果不談共識就是空談。
公鏈的共識分爲機械共識和社會共識。
公鏈的本質是依靠一套機械共識來不斷凝聚社會共識的去中心化系統。機械共識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公平參與的共識機制,如工作量證明機制,參與方式是算力,算力越強,機械共識就越強。社會共識則體現在公鏈的生態、影響力,包括鏈上應用、用戶等數據,最終反映在代幣價格上。
機械共識的參與者是公鏈的首要投入者、受益者和建設者。
公鏈的啓動和運行完全依賴機械共識的參與者。他們投入大量成本(如算力和能源)參與公鏈,因此最有動力推動公鏈生態發展。爲了獲取更大的社會共識,機械共識參與者會持續推動公鏈生態發展。而公鏈生態吸引來的應用開發者大多是流動的,他們與公鏈的利益綁定並不如機械共識參與者那麼深(除非他們自己也成爲機械共識參與者)。
這也解釋了爲什麼比特幣生態的早期推動者基本來自礦工羣體,而以太坊上的許多頭部應用選擇另立門戶。
所以,當一個公鏈的代幣價格開始疲軟時,表明其社會共識在減弱,而更深層的原因是機械共識在減弱,或者說參與機械共識的人在離散。
讓我們從"共識"角度來對比比特幣和以太坊。
三、回歸比特幣共識,反思以太坊和行業
比特幣的機械共識是一個動態競賽模式,而以太坊的機械共識是一個靜態固定收益模式。
比特幣的礦工要想獲得出塊權,每個節點必須在同一時間段投入相同的算力和能源去競爭,但最終網路只會選出一個節點出塊,其他所有"陪跑節點"的投入作爲巨大的冗餘成本附着在比特幣的價值中。
通俗地說,比特幣網路鑄造每一枚比特幣的實際投入成本遠遠大於單一出塊節點的支出,它是以消耗所有"陪跑節點"成本爲代價的鑄造方式。因此,比特幣礦工爲了收回已投入的巨額冗餘成本會不斷參與算力競賽,直到搶到出塊權,這是比特幣網路共識持續壯大的原因。
所以,比特幣網路的實際共識成本遠遠大於目前比特幣總市值。這個差距有多大?以比特幣歷史平均10000個挖礦節點計算,理論上可達1萬倍。目前全網活躍礦池約20個,加上單獨Solo的礦工,預估總共50個,如果將礦池視爲一個總節點,這個成本差距大約有50倍。
這就是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動態算力競賽模式爲比特幣帶來的共識安全性,使得比特幣的共識安全強度幾乎無法估量。
而以太坊的權益證明機制是一個靜態固定收益模式,投入多少ETH就可以獲得多少ETH收益,基本是一個靜態的固定收益,目前穩定在5%左右。因此,ETH共識的參與者不需要競爭,不需要額外支出冗餘成本,只需要計算收益,就可以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參與利益分配。這也是以太坊早期宣傳的權益證明機制不會產生能源消耗的"優點"。但這個"優點"也成爲了以太坊網路共識的弱點。由於缺乏冗餘成本投入,以太坊的共識成本實際降低了,因此以太坊網路的共識價值也隨之降低。
所以,當對比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和以太坊的權益證明機制時,我們會發現,比特幣的網路共識成本幾乎是不可估量的,隨着不斷增加的算力和能源投入,其共識是無上限的。而以太坊的共識是有上限的,是可計算的,ETH的質押率就是以太坊的共識上限。
因此,在機械共識層面,比特幣的機械共識相較於以太坊更爲強大,這進一步影響了社會共識的差異,最終直接反映在代幣價格上。
從物理學(熱力學)角度看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我們會發現,它驅動着比特幣成爲一個更接近生命體的熵減系統,這是比特幣網路持續充滿生命力和活力的物理學原理。
在熱力學角度,宇宙中所有事物都趨向熵增,即從有序走向無序,從秩序走向混亂,最終走向寂滅。
但是,只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生命。
生命以負熵爲食——薛定諤。
所謂負熵是一種可以幫助內部系統從無序轉向有序的外部能量。生命通過消化負熵,將無序轉換爲有序,在局部時空中創造了熵減。
但是,熵減現象只存在於局部時空,而且,生命每形成一分熵減,就會向外部宇宙排放兩分熵增,兩者相加,對於宇宙來說仍然是熵增。
比特幣的工作量證明機制,就是讓網路內一羣混亂無序的拜佔庭節點,通過不斷消化算力和能源進行運算求解,最終,運算最快的節點獲得出塊權,節點間迅速驗證並達成共識,最終,一個無序混亂的網路達成了一致性,形成了秩序,也就是創造了一個熵減系統,一個生命體。
因此,在比特幣這個生命體中,礦工從外部輸入的算力和能源是"負熵",可以幫助比特幣網路內混亂無序的節點達成共識和一致,從而創造了熵減系統。工作量證明機制就是比特幣這個生命體的消化系統,礦工提供"負熵",最終成就了比特幣這個生命體。
這是比特幣可以持續壯大成長的物理學原理。
反觀以太坊:
以太坊創立之初也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並持續運行了七年多,這七年也是以太坊突飛猛進的七年。直到2022年9月,以太坊正式從工作量證明機制轉向權益證明機制,一切悄然發生了變化。
切除工作量證明機制,讓以太坊失去了外部算力和能源的輸入,也就喪失了持續吸收"負熵"的能力,就像一個切除了消化系統又未能找到替代方案的生命體,雖然短時間內實現了瘦身,但由於缺乏持續的進食能力,逐漸走向衰亡幾乎是必然的。
有人說,以太坊價格疲軟是因爲生態缺乏創新,鏈上應用和用戶沒有持續增長所導致的。那麼,造成這些情況的更深層原因是什麼?
正如前面所說,機械共識直接影響社會共識。生態、應用、用戶、代幣價格這些都是社會共識的表現,社會共識減弱的本質是因爲機械共識減弱了。
以太坊的機械共識爲何減弱了?
權益證明機制是靜態固定收益模式,缺乏算力和能源競爭,無法形成冗餘成本,進而機械共識削弱了;權益證明機制缺乏吸收"負熵"的能力,無法通過輸入算力和能源來抵消系統內部的熵增趨勢;權益證明的質押機制也直接導致了富者恆富、階級固化,當階級固化,形成的就是社區缺乏創新和活力,最終這些能力外溢,成就了其他競品。
這一系列表現就是以太坊生態、應用、用戶、代幣價格等社會共識指標的疲軟。即使可以通過強行拉升代幣價格去提高社會共識,但物理學原理是不可違背的。
以太坊確實呈現衰落趨勢,這輪週期步步落後於比特幣,就是最真實的結果。而下一輪週期也必將拉開更大的距離。
以太坊尚且如此,其他模仿以太坊的公鏈,必然也難逃頹勢。加密貨幣行業走到如今的地步,可謂是成也以太坊,敗也以太坊。這或許是任何一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都會經歷的。
但是,機遇往往也在此刻出現。
加密貨幣行業更大的機遇肯定不在現有的以太坊模式裏,一定需要擺脫"以太坊思維定式",重新回歸這個行業最早的上下文,回到這個行業最早的原點,從那裏尋找答案。
四、重回比特幣共識,挖掘比特幣無盡寶藏
回歸比特幣再創新,這是一個行業問題,也是一個長期的事業,或許在短時間內我們很難突破。但是,當我們開始破除以太坊迷信,開始回歸比特幣重新思考時,除了發現"共識"這些背後細節之外,還可能發現更多從未注意到的隱藏細節。
這些細節讓我們對基於比特幣進行再次範式創新充滿了希望。
比如,直觀上大家會認爲,在處理交易方面,以太坊會比比特幣更高效。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比特幣的UTXO模型在處理交易時,可以實現並發處理交易和獨立狀態變更,而且不需要一個統一的世界狀態樹來更新狀態。甚至說,比特幣壓根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