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分叉:從可信性與可用性到非合作博弈系統的演進

區塊鏈發展的分叉與非合作博弈系統

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道路上出現了分叉。這種分叉主要源於兩個核心概念:可信性和可用性。可用性指的是易於上手但不那麼全面的信息,比如互聯網產品和電子設備,大多數用戶體驗設計都在解決這個問題。而可信性則更多地關注於拓展人類知識的邊界,比特幣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試圖解決我們如何相信一個事物或數據的問題。

這兩種需求的存在導致了持續的分叉。如果將比特幣的誕生視爲起點,那麼以太坊就是延續了其基本理念和精神。以太坊沒有向中心化妥協,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產生了分叉。

許多人對區塊鏈的理解仍停留在這個階段。一些聯盟鏈在可用性方面做出了一定妥協,這是因爲以太坊確實存在一些使用上的困難。當我們將簡單的轉帳功能擴展到復雜的智能合約時,鏈上就會發生復雜的邏輯運算。轉化爲聯盟鏈後,計算、存儲和通信效果明顯提升,這種分叉的出現是有其市場需求的。

在整個區塊鏈行業中,最重要卻也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是驗證。驗證主要有三種方式:擔保、可累加博弈(逼近)和內置有效市場假設。比特幣雖然開創了先河,但也沒有完全解決驗證激勵的問題,這個問題一直是後續發展的核心。

分叉其實是一種良性的選擇。開放式金融打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USDT就是一個典型應用,但這種應用inevitably存在中心化風險。越是向傳統金融靠近,就越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反之,越是遠離傳統概念,就越顯得晦澀難懂。

比特幣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是一種去中心化資產。從貨幣理論的角度來看,比特幣作爲貨幣是存在問題的。現代貨幣理論已經脫離了金本位的思想,貨幣需要反映經濟的動態信息,而比特幣的信息獲取範圍相對狹窄,其發行總量完全受制於算法。

然而,如果我們堅持中本聰的架構,就會發現更深層次的意義:比特幣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產品,它是在構建一個非合作博弈系統。

回顧社會發展史,早期社會管理多採用合作博弈的方式,如宗教和政治制度。這些制度都非常關注分配問題,試圖建立一個能夠檢驗每個人貢獻並約束行爲的合約機制。但是,誰來分配、如何驗證分配與貢獻的一致性,這些問題在傳統社會管理體系中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決。

市場機制代表的非合作博弈,不需要建立互信關係,也不需要相信任何人,明碼標價的交換機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國富論》實際上就是在闡述非合作博弈的規則及其帶來的變革。

比特幣構建了一個全球性的新型非合作博弈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礦工基於自身的算力資源進行挖礦,每個參與者的決策都會影響整個系統。通過隨機算法支付礦工,當這種機制被廣泛接受並達到穩定狀態時,就實現了一般均衡。

比特幣、以太坊和NEST等項目都在嘗試構建非合作博弈系統,並通過這個系統沉澱出去中心化資產。這些去中心化資產的風險收益結構與傳統大類資產完全不同。從信息論的角度來看,這種去中心化資產在消除不確定性方面表現得更爲出色。

雖然比特幣價格波動較大,但其算力數據和交易數據完全公開,這一點使得它的不確定性遠低於傳統的信用資產或上市公司股票。我們不能用傳統的視角來評判它。即使引入二級市場,導致價格劇烈波動,礦工挖礦分配在博弈核心中仍然相對穩定和可預測,任何數據變化都能即時獲知。

區塊鏈不是簡單的線性服務系統,它缺乏自動通信等功能。鏈上服務最終聚焦於DeFi金融服務,但關於如何捕獲價值和進行競爭,這些問題應該在設計之初就加以考慮。

BTC-2.48%
查看原文
此頁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內容,僅供參考(非陳述或保證),不應被視為 Gate 認可其觀點表述,也不得被視為財務或專業建議。詳見聲明
  • 讚賞
  • 2
  • 轉發
  • 分享
留言
0/400
社群潜伏者vip
· 13小時前
小白什么时候才能明白链的本质
回復0
鲜血做多vip
· 14小時前
又一群韭菜跑来当分叉链接盘侠
回復0
交易,隨時隨地
qrCode
掃碼下載 Gate APP
社群列表
繁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