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創始人對L2快速提現的新觀點引發思考近期,以太坊創始人對L2快速提現的看法引起了廣泛關注。他認爲實現1小時內快速提現比達到Stage 2更爲重要,這一優先級的調整背後蘊含着深刻的思考。首先,一周的提現等待期在實際應用中確實成爲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不僅影響用戶體驗,更重要的是顯著提高了跨鏈成本。例如,某些基於意圖的橋接方案中,流動性提供者需要承擔一周的資金佔用成本,這直接導致了跨鏈費用的漲。結果是用戶不得不選擇信任假設較弱的多籤方案,這與L2的初衷相悖。爲解決這一問題,以太坊創始人提出了一種2-of-3混合證明系統,結合了ZK、OP和TEE技術。這種方案中,ZK和TEE能提供即時性,而TEE和OP都具有充分的生產驗證。理論上,任意兩個系統的組合就能保證安全性,這樣就避免了單純等待ZK技術完全成熟所需的時間成本。其次,這位創始人的新表態似乎展現了一種務實的轉變。從之前強調去中心化和抗審查的理想主義立場,到現在直接給出硬性指標:1小時提現,12秒終局。這種簡單明了的目標設定,爲整個L2賽道重新排定了優先級。這一轉變實際上是在爲"Rollup-Centric"大戰略的最終形態鋪路,旨在讓以太坊L1真正成爲統一的結算層和流動性中心。一旦實現快速提現和跨鏈聚合,其他公鏈挑戰以太坊生態的難度將大幅提升。這種從"理想驅動"到"結果導向"的轉變,反映了整個以太坊生態正在向更加商業化和競爭導向的方向發展。市場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用戶更關注體驗和實際效益,而非去中心化的技術口號。然而,要達到理想的用戶體驗和基礎設施構建目標,以太坊生態在未來很可能需要在ZK技術的成熟度和成本控制上展開激烈競爭。目前,ZK技術雖然進步迅速,但成本仍然是一個現實約束。500k+ gas的ZK proof意味着短期內只能實現每小時級別的提交頻率,要達到12秒的終極目標,還需要依賴聚合技術的突破。這一邏輯清晰可見:單個Rollup頻繁提交proof成本過高,但如果能將多個Rollup的proof聚合成一個,平均到每個時間槽(12秒)就變得經濟可行。這也爲L2競爭格局提出了新的技術路線,那些能在ZK proof優化上取得突破的L2項目可能會找到立足之地,而仍然專注於樂觀證明的項目可能會面臨方向性的挑戰。
以太坊創始人新觀點: L2一小時提現優先於Stage 2
以太坊創始人對L2快速提現的新觀點引發思考
近期,以太坊創始人對L2快速提現的看法引起了廣泛關注。他認爲實現1小時內快速提現比達到Stage 2更爲重要,這一優先級的調整背後蘊含着深刻的思考。
首先,一周的提現等待期在實際應用中確實成爲了一個棘手的問題。不僅影響用戶體驗,更重要的是顯著提高了跨鏈成本。例如,某些基於意圖的橋接方案中,流動性提供者需要承擔一周的資金佔用成本,這直接導致了跨鏈費用的漲。結果是用戶不得不選擇信任假設較弱的多籤方案,這與L2的初衷相悖。
爲解決這一問題,以太坊創始人提出了一種2-of-3混合證明系統,結合了ZK、OP和TEE技術。這種方案中,ZK和TEE能提供即時性,而TEE和OP都具有充分的生產驗證。理論上,任意兩個系統的組合就能保證安全性,這樣就避免了單純等待ZK技術完全成熟所需的時間成本。
其次,這位創始人的新表態似乎展現了一種務實的轉變。從之前強調去中心化和抗審查的理想主義立場,到現在直接給出硬性指標:1小時提現,12秒終局。這種簡單明了的目標設定,爲整個L2賽道重新排定了優先級。
這一轉變實際上是在爲"Rollup-Centric"大戰略的最終形態鋪路,旨在讓以太坊L1真正成爲統一的結算層和流動性中心。一旦實現快速提現和跨鏈聚合,其他公鏈挑戰以太坊生態的難度將大幅提升。
這種從"理想驅動"到"結果導向"的轉變,反映了整個以太坊生態正在向更加商業化和競爭導向的方向發展。市場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用戶更關注體驗和實際效益,而非去中心化的技術口號。
然而,要達到理想的用戶體驗和基礎設施構建目標,以太坊生態在未來很可能需要在ZK技術的成熟度和成本控制上展開激烈競爭。目前,ZK技術雖然進步迅速,但成本仍然是一個現實約束。500k+ gas的ZK proof意味着短期內只能實現每小時級別的提交頻率,要達到12秒的終極目標,還需要依賴聚合技術的突破。
這一邏輯清晰可見:單個Rollup頻繁提交proof成本過高,但如果能將多個Rollup的proof聚合成一個,平均到每個時間槽(12秒)就變得經濟可行。這也爲L2競爭格局提出了新的技術路線,那些能在ZK proof優化上取得突破的L2項目可能會找到立足之地,而仍然專注於樂觀證明的項目可能會面臨方向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