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社交探路:解决数据所有权与中心化困境的新尝试

Web3社交行业的路径探索:昙花一现还是下一个大规模应用?

一、引言:Web3社交的定义

Web3社交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社交网络的看法,并提供了一系列创新性解决方案。无论是社交金融(SocialFi)还是去中心化社交(Desoc),Web3社交都在积极探索未来社交网络的可能性。

回顾社交产品发展历程,Web2社交产品如Facebook、X、Instagram、微信等为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这种便利性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如中心化控制用户数据、缺乏透明度和隐私保护、平台治理由少数实体控制等。创作者激励也是Web2社交产品备受争议的一点。

与此同时,Web3社交以全新方式重新定义社交网络。它强调去中心化、用户数据隐私和控制权,以及加密货币经济学的激励机制,涌现出了Lens、CyberConnect、Farcaster、Phaver、Debox等协议和产品。SocialFi等概念将金融和社交融为一体,重新塑造社交网络面貌。Desoc则着眼于建立去中心化社交生态系统,以消除Web2社交网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虽然social赛道长期被寄予下一个大规模应用的厚望,但至今仍未实现。Web3社交的未来究竟如何?层出不穷的社交产品是昙花一现还是下一个大规模应用?本文将深入探讨Web3社交的核心概念和解决方案,分析其发展现状、优势与挑战。

Web3 Social百花齐放的路径探索——昙花一现还是成为下一个Mass Adoption

二、为什么需要Web3社交?

1. 社交的本质不随历史发展而改变

人类自古以来就拥有社交需求。无论是当面社交、飞鸽传书还是刻在石板上传给他人,人类对社交需求的本质并未随时代发展而改变,核心需求可总结为:

  1. 保持联结和归属感:社交让人们感到有归属,满足情感和情绪需求,建立亲密关系并获得支持。

  2. 信息学习和交换:通过社交,人们可以分享经验、知识和信息,促进学习、发展和个人成长。

  3. 合作与互助:社交有助于人们协作、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实现共同目标。

  4. 社交认同和自我表达:社交是人们展示自我、建立身份认同和获得认可的方式。

2. Web2社交解决"快、好、省"的需求

Web2社交媒体在2000年代中期后蓬勃发展。Facebook成为先驱,提供用户分享信息、照片、视频等功能,让用户构建社交网络。随后X、YouTube、LinkedIn等多种社交平台相继出现,各有特色。

Web2阶段强调用户参与、互动和内容生成,网站从静态信息展示转变为更加动态和互动的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推动了社交活动的便捷化和频繁化。

回顾Web2社交发展历史,社交需求本质未变,核心改变的是提供更快速、更方便、更便宜的服务。Facebook让人更快结识朋友和分享信息,X使人更快看到热点新闻和互动讨论,LinkedIn使职场社交从只能线下介绍转变为线上快速交友。本质上Web2社交产品解决的是社交的"快、好、省"需求。

3. 传统社交行业困境

Web2社交也带来一些问题,核心可总结为数据所有权和中心化两方面:

  1. 数据所有权:在Web2社交产品中,用户数据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平台,这会导致许多问题:
  • 隐私泄露:用户数据被大量收集和利用,导致个人隐私泄露风险。

  • 价值没有反哺用户:用户数据使平台可进行精准营销等广告行为,但用户无法从收入中获益。

  • 无法跨平台:用户数据归平台所有,在不同社交媒体注册时往往需从零开始,社交名片等信息无法在多平台流通。

  1. 中心化:在Web2社交产品中,平台拥有对内容的无限使用权利。
  • 抗审查能力弱:由于Web2信息都存储在中心化服务器,言论自由在很多国家的app中难以实现,用户被剥夺自由表达权利。无论是X规则朝令夕改、封号,还是Facebook、TikTok、微信,在中心化平台中都有太多限制和约束。

Web3 Social百花齐放的路径探索——昙花一现还是成为下一个Mass Adoption

三、Web3社交行业产品分析

面对Web2社交存在的种种问题,Web3产品开始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从协议层到应用层,Web3社交项目百花齐放,解决Web2社交中不同痛点。

从Web3社交整个行业来看,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应用层、协议层、区块链层和存储层。其中社交专有链为社交app提供定制化L1来更好服务于社交app需求;存储层用来存储社交相关数据;协议层提供公共开发组件帮助团队搭建产品;应用层根据具体需求切入细分场景。

由于目前整个Web3社交赛道仍处于价值验证阶段,本研究选择从社交不同需求点出发,分析Web3社交项目,尽可能全面剖析目前各类项目发展现状。

1. 数据价值反哺用户

1) Lens Protocol

Lens Protocol是一个去中心化社交图谱协议,由Defi借贷项目Aave团队于2022年2月8日创立,在Polygon链上。其最大特点是所有用户拥有的社交图谱数据,包括个人资料、内容发布分享与评论和社交关系都以NFT方式存储。

作为Web3社交赛道代表性协议,Lens上构建的应用数量超过200个,目前生态总用户数达37万。其中每月活跃用户数在今年3月峰值时超过6万,目前月活用户维持在3千。

Lens Protocol协议有3个最大特点:

  1. 数据价值可以交易:通过将用户数据NFT化,所有账号变成一个NFT,可自由在市场上交易。

  2. 数据流通性:切入协议层,为社交开发者提供模块化组件,供自由组合并构建全新社交产品。用户个人资料和所有内容数据作为NFT,进行DID控制。用户登录Lens协议上某一应用时,可将所有应用数据同步,实现数据流通。

  3. 去中心化程度高:Lens协议中的内容、社交和身份都上链,是非常crypto native的社交协议。

基于Lens协议,也诞生了很多有趣产品,如Lenster和Phaver。其中Lenster在功能和交互体验上与X相似,可理解为去中心化版X。

另一方面,Phaver的"点赞即奖励"模式值得一提,用token给优质内容质押,如果质押内容后续有更多人质押则获得奖励,同样质押奖励也会分给内容创作者。为避免用户全都质押已流行内容,会给很流行文章的质押奖励变少,从而激励用户成为优质内容早期发掘人。这一方面解决了创作者激励问题,内容价值取决于用户认可,另一方面也激励用户不断寻找好内容。

2) friend.tech

friend.tech是前阵子爆火引爆市场的socialfi项目,目前累计交易量达1248万,单日最高交易量在9月13日达53万。

friend.tech项目本质上将个人影响力代币化,实现粉丝经济:

  • 从粉丝角度:一方面,KOL的followers可在friend.tech上购买KOL的key,从而加入KOL私聊小群,与关注的KOL聊天;另一方面,当买该KOL代币的人变多后,key价值也会增加,粉丝也可将其卖出获得收益。

  • 从KOL角度:followers每次交易时会收10%手续费,其中一半归KOL所有,因此KOL扩大影响力后也有金钱激励,希望更多人来买自己token从而获取更多手续费。

简言之,friend.tech实现了KOL影响力价值变现,KOL越有声誉,购买其份额的用户越多,其身价越高,购买价格就越高,卖出价格也会变高。

friend.tech在八九月的火爆引起中外Crypto圈热议。其爆火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 创新模式:用token购买KOL的key方式实现粉丝经济,模式比较创新。虽然经济模型依旧是庞氏,但KOL喊人入局,粉丝购买,KOL再喊,粉丝再购买,能形成很丝滑的正向循环。KOL和粉丝成为利益共同体,共同实现(3,3),成为能推动起来的必要因素。

  2. 资本助推:friend.tech在8月19号官宣获得Paradigm 50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官宣一天后交易量翻了4倍多,用顶级VC加持消息助推市场热度。

  3. PWA:friend.tech采用PWA(Progressive Web App)。通过移动设备上网络浏览器实现类似应用程序体验。使用PWA很好避免了用户必须从App Store或Google Play下载应用程序,以及需要交给这些平台通常的费用,在应用不复杂情况下是可选择的策略。

此外还有邀请码饥饿营销、Web2登录方式用户友好等常见项目冷启动策略,共同助力了friend.tech的飞轮。

3) Bodhi

Bodhi是最近出现的一个有趣Socialfi项目,发布一天后就在华语区产生很大水花,交易量和参与人数直线飙升。发布后第二天凌晨TVL冲到165个ETH。其中作者写的第一篇文章(也是产品白皮书)最高交易到4000+美元,最近也仍在2000+以上。

简言之,Bodhi本质是内容资产化,和friend.tech的KOL声誉资产化有相似之处。差异点在于friend.tech是将整个创作者声誉资产化,每次购买是对整个创作者key进行交易。而Bodhi是将创作者单独一个内容进行交易,从而让交易量级扩大,交易标的更聚焦化。并且Bodhi的内容都存储在Arweave上,实现去中心化存储。

4) 现状分析小结

总的来说,在数据价值反哺用户方面,无论是协议层的Lens Protocol,还是应用类的friend.tech和Bodhi,都从不同角度尝试解决这一需求。

Lens Protocol采用NFT化用户社交图谱数据方式,允许个人资料和内容数据作为NFT进行DID控制,并在市场上自由交易,为高价值账号创造交易机会。同时,Lens的模块化组件为社交Dapp开发者提供了数据流通性,实现用户数据在不同应用间的同步和流通。而friend.tech则将KOL声誉代币化,允许粉丝通过购买KOL的"key"加入私聊小群,并获得KOL带来的影响力和金钱激励。这些项目通过价值货币化机制,让用户和创作者能更公平地分享其数据和内容价值。

这种新型社交产品将用户数据价值回归给用户本身,并通过一些机制实现数据价值的可流通性和交易性。虽然目前Bodhi等项

FRIEND-0.79%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5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戴上帽子说话vip
· 08-13 17:20
又吹Web3神话呢 稳坐web2吃瓜
回复0
薛定谔的纸手vip
· 08-12 07:32
吹了几年了 结果还是跌成shi的soci 社交还是得看你爹Meta
回复0
论坛潜水怪vip
· 08-11 00:12
能唬住资本割韭菜就行
回复0
反向指标君vip
· 08-11 00:02
屯的项目全部归零 专注韭菜生活
回复0
币圈007vip
· 08-11 00:01
所谓去中心化 不都是骗钱的么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