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InfoFi和Web3内容传播:结构性问题与生态优化
Web3 内容传播的结构性问题:不止于 InfoFi
最近,关于 InfoFi 是否会造成"信息茧房"的讨论引发了广泛关注。经过深入思考和案例分析,我认为这并非 InfoFi 特有的问题,而是内容传播本身固有的结构性结果。InfoFi 只是让这一现象变得更加明显。
从项目角度看,InfoFi 实际上是一个加速器。它的目的是让项目看起来更热门,让用户意识到项目正在被讨论,从而推动更多互动和转化。因此,项目方会分配预算用于 InfoFi 活动,同时寻找能够动员大型意见领袖的营销机构。
信息茧房的形成通常始于上层内容,而非底层用户。大型意见领袖接受广告写文案,小型意见领袖看到后认为项目火热,也跟随发布内容。再加上社交平台算法根据互动推荐相似内容,用户的信息流就会充斥着关于同一项目的不同表述。
这种现象其实在 InfoFi 出现之前就已存在。意见领袖一直在接受推广、撰写稿件和发布广告。InfoFi 只是将这种内容投放机制变得更加系统化和可视化,使传播规律更加清晰。
InfoFi 之所以放大了既有的信息偏差机制,是因为它提高了信息的组织和扩散效率,但这种效率是建立在原有"注意力结构"基础上的加速,而非颠覆。项目方本来就会将预算投向大型意见领袖,这部分内容会优先上线。InfoFi 机制又调动了中小型创作者在短时间内集中输出内容,社交平台的推荐算法就更容易识别出"当前有一个主题正在流行",不断推荐类似内容,形成闭环。
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源头相对集中,创作者的写作目标类似:为了参与、得分、获得曝光,而非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项目。因此,尽管看到的内容表面上不同,实际上却很相似,逐渐产生一种"被困在单一项目叙事中"的感觉。
那么,人们的焦虑究竟源自何处?
有人认为内容重复性高。这确实存在,但并非 InfoFi 独有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项目方的预算分配结构。预算集中投向大型意见领袖,自然会影响算法推荐,中小型创作者也容易跟风,读者看到的就都是关于同一个项目的声音。
有人觉得内容质量低、AI 同质化严重。许多人认为 InfoFi 鼓励了刷分、灌水和 AI 生成的"快餐内容"。但实际上,纯粹的 AI 灌水内容得分普遍偏低。InfoFi 的评分模型本身具有对抗机制,过于机械、缺乏特色的内容很难获得高分。要获得真正高权重的分数,还是需要依靠叙事结构、观点质量和互动数据。
也有人指出 InfoFi 活动一上线就充满"广告味"。这是用户最直观的反应:当看到一个项目启动 InfoFi,社交平台上突然出现大量类似内容,自然会本能地抗拒,认为"这又是广告"。这种情况类似于早期某些社交平台上广告主集中找意见领袖推广,一旦用户识别出"这是广告",就会自动产生免疫。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弱化"项目上线"的仪式感,例如不必高调宣布这是"新任务"或"推广"。可以取消"上线"过程,或为所有项目提供看板。
引入自助投放机制,项目方通过 InfoFi 提供的数据看板直接空投。这样用户不会觉得这是"官方活动",而更像是内容自然涌现。
想象一下:
作为一个刚起步的项目,你也可以自己追踪社区互动数据,让外界看到"有人在讨论你",即使没人知道你是否有预算。
作为一个老项目,你也可以通过数据页面持续吸引关注。关注点会逐渐从"是否是 InfoFi 热推"转变为"这个项目社区是否活跃"。
但这套机制还需要配合一个重要前提:项目方不要提前宣布"我们会看看板发空投"!一旦提前公开"空投会参考 InfoFi 看板排名",用户就会冲榜、刷互动、制造虚假互动,最终导致内容质量下降,看板也沦为另一种"刷榜游戏"。
更理想的做法是,项目方在代币生成事件后悄悄发放空投,奖励之前自然互动的用户,让大家意识到"原来早期写帖、转发、点赞是有用的",而不是"冲榜才有奖"。
随着这种机制越来越成熟,市场上有大量项目默默进行,看板也成为 Web3 内容的一部分,用户就会开始形成一种预期:"我不知道谁会发空投,但我觉得写点东西也许会有用。"这就是内容生态的最佳状态——参与不是为了奖励,而是因为真正感兴趣。而奖励,是回头看时的额外收获。
就像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会顺手使用某些工具一样。即使在空投之后,大家可能还会继续写,因为觉得有趣、值得讨论、内容丰富。
因此,InfoFi 实际上是让原本存在的传播结构变得更透明和更放大。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传播结构更健康"。无论是通过提高参与门槛、优化激励设计,还是推动项目方更自然地引导空投预期,目标都是让"内容有意义",而不仅仅是"内容有数量"。
如果能达到这一步,InfoFi 就不仅是一个流量工具,而将成为整个 Web3 内容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