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AI与区块链:机器经济时代的金融基础设施
AI需要区块链吗?从金融角度重新审视AI与Web3的关系
近年来,AI技术发展迅猛。从大模型到智能体,从内容生成到代码编写,AI正逐步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具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参与者。与此同时,Web3领域也在积极探讨AI与区块链的融合可能性。然而,我们是否曾反过来思考:AI本身是否需要区块链?
如果将AI视为一个正在脱离人类主控、具备自主行为能力的参与者,它在现有金融体系中将面临诸多障碍。这不仅仅是效率问题,更是根本的结构性问题。传统金融体系从设计之初就不是为机器准备的。
传统金融系统的局限性
现代金融系统的基础是账户体系。无论是开立银行卡、购买基金还是使用支付服务,都离不开身份认证这一前提。用户需要提供身份证、住址证明、电话号码,甚至进行面对面视频验证以完成KYC审核。这些流程的核心目的是确认用户是一个具体、可识别、具有法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法人。
然而,AI并不属于这两个范畴。它没有国籍、身份证或税号,也不具备签字能力或法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AI无法开立银行账户、注册公司,更无法独立成为合同相对方或交易对象。简而言之,AI在现有金融体系中是一个"非人类幽灵",缺乏金融人格。
这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实际的系统边界。如果要让AI代理购买服务器使用权、调用API或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它首先需要一种支付手段。然而,任何合规的支付手段背后都绑定着一个"人"或"企业"。只要AI不是某个实体的附属工具,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体,它就注定无法融入这套结构。
区块链:为机器打开金融大门
与传统金融系统不同,区块链系统不关心用户的身份。无论是人、脚本、程序还是永久在线的自动化智能体,只要能生成一对私钥和地址,就可以在链上进行收款、支付、签署智能合约和参与共识机制。
换言之,区块链天然适合"非人类用户"参与经济活动。
例如,一个部署在区块链上的AI模型可以利用去中心化存储获取数据,通过去中心化算力市场获取运行资源,完成任务后通过智能合约收取报酬(以稳定币结算)。这整个过程不需要中心化平台撮合,不需要银行卡验证,也不需要任何"人"介入。
一些项目已经开始探索AI Agent如何在链上拥有"经济身份",如何为其他Agent提供服务,如何自主完成交易和协调。这种"机器对机器(M2M)"的经济形态已经从概念进入实操测试阶段。
在这种模式下,AI不再仅仅是一个依赖人类输入的模型,而是一个能够获取资源、提供服务、获取收益并再投资自身的循环体。它不需要人类签发工资单,而是在链上拥有自己的收入来源。
传统金融系统的适配困境
传统金融系统难以适配这种场景,因为其全部基础设施都是围绕"人类行为"的假设而设计的。
在传统支付体系中,交易流程需要人发起、人批准、人监管。清算流程依赖银行间的信任和监管协调。风控逻辑关注的是"谁"在做什么,而不是"这个程序是否稳定"。很难想象AI钱包通过人脸识别开通银行账户,或AI模型完成对监管部门的报税申报。
这导致所有与"非人类用户"相关的交易在传统金融系统中都需要"挂靠"一个人或公司来操作。这不仅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存在巨大的责任风险:当AI造成损失时,责任由谁承担?当它盈利时,税收如何征收?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明确答案,而在区块链上,至少我们有了技术层面的可能性。
稳定币:AI世界的硬通货
对AI来说,比起单纯的"支付能力",更重要的是拥有稳定的结算货币。当一个AI Agent调用另一个模型或购买数据API服务时,它更希望以"稳定价值单位"进行交换,而非高度波动的加密资产。
这正是稳定币的重要意义所在。稳定币提供了一种既能在链上自由流转,又能保持价值稳定的金融工具,是AI世界的"硬通货"。
目前,一些项目已经在尝试让AI之间的服务调用通过稳定币实时结算,从而形成一个无需"人为批准"的低摩擦经济系统。随着链上稳定币流动性的提升,AI可以直接从任务中赚取收益,再用这些收益购买新的服务模块或运行资源,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治型机器经济体。
AI的"链上法人"形态
未来,某些AI系统可能不再依附于特定公司或研究机构,而以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或链上协议的形式存在。
这些AI Agent将拥有自己的资金池、社区治理机制和链上身份系统。它们无需法定注册,也不在某个国家备案,却可以服务用户、接收支付、发起诉讼、发布协议更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字法人"或"AI法人"。
它们之间的合作与博弈将以智能合约为基础,以加密货币为媒介,以链上规则为秩序。它们之间或许没有感情,但有激励;没有权利义务,但有代码执行。
在这个过程中,加密货币不再是某种投机资产,而是AI之间信任的底层协议。
挑战与展望
然而,这一愿景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AI钱包的密钥托管、模型滥用造成的经济损失、链上身份的可验证性、跨境AI主体的法律适格性、算法行为的伦理边界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更现实的是,我们现有的法律系统和监管框架几乎没有为"非人类行为者"提供路径。AI不能起诉或被起诉,不能纳税,也无法享有财产权。一旦失控或被攻击,责任归属和追责机制都面临巨大挑战。这一切都需要新的法律构架、社会共识和技术治理手段来应对。
尽管如此,一些先行项目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不是通过修补旧系统来容纳AI,而是构建一套更适配的"机器金融基础设施"来承接AI的行为。
这套基础设施需要链上身份、加密账户、稳定币支付、智能合约协作和去中心化的信用机制。换言之,它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金融系统",而是Web3。
结语
加密货币的发展历程,从最初为"没有账户的人"服务,到现在可能成为"没有身份的机器"参与经济活动的唯一选择。如果说传统金融是为人类社会构建的金字塔,那么区块链与加密货币或许正在构建一套"为机器准备的金融地基"。
AI不一定非要拥有权利,但它必须拥有可操作的经济接口。而这,恰恰是区块链最擅长解决的问题。在AI与区块链的融合过程中,我们或许能够看到一个全新的经济生态系统的雏形,它将重新定义机器、价值和信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