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ate广场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蓝,描绘你的无限可能!
📅 活动时间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动玩法
1. 在 Gate广场 发布原创内容(图片 / 视频 / 手绘 / 数字创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蓝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标题或正文必须包含标签: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内容中需附上一句对Gate的祝福或寄语(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办越好,蓝色永恒!”)。
4. 内容需为原创且符合社区规范,禁止抄袭或搬运。
🎁 奖励设置
一等奖(1名):Gate × Redbull 联名赛车拼装套装
二等奖(3名):Gate品牌卫衣
三等奖(5名):Gate品牌足球
备注:若无法邮寄,将统一替换为合约体验券:一等奖 $200、二等奖 $100、三等奖 $50。
🏆 评选规则
官方将综合以下维度评分:
创意表现(40%):主题契合度、创意独特性
内容质量(30%):画面精美度、叙述完整性
社区互动度(30%):点赞、评论及转发等数据
技术中立原则在法律领域的演变与应用探析
技术中立原则的演进及其在法律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多起涉及程序员或技术团队因提供技术服务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些案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软件开发、NFT平台、Web3资讯、交易所等。在这些案件中,一个常见的辩护策略是援引"技术中立"原则,试图为当事人争取从轻处罚甚至无罪。
技术中立原则最早源于美国专利法中的"普通商品原则"。1984年美国最高法院在"索尼案"中首次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版权领域,确立了著名的"索尼规则":只要技术存在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开发者就可免责。这一规则为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保护。
然而,随着P2P等新技术的出现,索尼规则受到了挑战。2005年的Grokster案确立了"积极诱导规则",明确即使技术具有合法用途,如果开发者有引诱侵权的意图,仍需承担责任。这一判决重塑了技术中立原则的边界。
随后,"避风港原则"的出现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了版权侵权责任的豁免机制。该原则要求服务商在不知情且未主动参与侵权的情况下,及时删除侵权内容并设立版权代理人,以免除连带赔偿责任。
在中国,技术中立原则已被运用于互联网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2006年制定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吸收了美国"避风港原则",同时引入"红旗原则"作为例外情况。
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如爱奇艺诉大摩网络广告屏蔽案、泛亚公司诉百度音乐盒侵权案等,进一步明确了技术中立原则在我国的适用标准。这些案例显示,法院在判断技术是否中立时,不仅考虑技术本身的功能,还会审查开发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
尽管技术中立原则在知识产权等民事领域已有明确适用,但在刑事司法领域,其适用空间和边界仍有待进一步探讨。在涉及技术服务的刑事案件中,如何权衡技术创新与法律责任,仍是一个复杂而富有挑战的问题。